本报记者 陈华 本报通讯员 陈天竺泓利财富
建筑行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传统行业,也常被当作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记者日前走进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承建的位于安徽淮南的平圩、洛河两个百万千瓦机组电厂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情形。
两个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中,不仅可以看到由AI赋能安全生产,让隐患“无处遁形”的情景;还可以看到不同施工区域上演着“机器人总动员”,以及利用BIM技术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的科技赋能场面。
可以说,智能科技正从“云端”走向“一线”,这是建设现场的最新变化。
搭建“智慧网”实现沟通“零距离”
在这两座电厂建设的施工现场泓利财富,科技赋能仿佛为项目开启了一双“智慧眼”,智能化运用的场景在这两个智慧工地上随处可见。
“我们对项目全场按区域—工区—工点三级进行网格化划分,每个区域都有安全员。”平圩项目安全部部长李进富说,借助建筑集团自主研发的网格化管理平台,施工现场实现安全生产“无死角”。
“风力6级,请停止作业……”在数字全景塔机集控驾驶舱内,1名驾驶员坐在操作台上,听到警报声后他们立马停止操纵摇杆和按钮。屏幕上则全方位展示施工场地全景和塔吊不同角度施工实况,这让驾驶员拥有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超能力”。
据介绍,现场多个智能设备的高效运转,得益于建筑集团总部和项目两级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这个平台巧妙地集成AI视频监控、实名制、安质环、塔吊安全检测、720云等40余项智慧工地模块,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将收集不同厂商异构智慧工地系统数据,经清洗、汇总到数据中心统一呈现和预警,实现对项目现场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
在这里,多个平台互联互通,一张“智慧网”正悄然织就,真正实现各层级之间沟通“零距离”。
施工一线的“机器人总动员”泓利财富
正在建设中的平圩项目冷却塔是世界首台双机组合并配水的超大型全混凝土结构“两机一塔”。塔高238.9米、直径181.7米,是世界最高、体量最大的全混凝土结构冷却塔。
“在塔吊、悬挑卸料平台、高支模等关键节点,智能监测设备可以协助我们实现重大危险源管控。”平圩项目总工宫贺感慨道。项目在冷却塔施工过程中,投入行业级航测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与AI识别技术,实现隐蔽人员识别与安全巡检。
在汽机房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实测实量机器人对墙面、地面等部位的自动化测量,不仅达到毫米级精度保障检验质量,效率更是人工5倍以上;抹灰机器人对建筑内墙的轻质石膏和水泥砂浆抹灰施工,实现自动送料,确保地面密实度与平整度;随后喷涂机器人挥舞机械臂,乳胶漆高效、自动喷涂……
从多个监测设备投入到多款机器人协同作业,厂房内正在上演“机器人总动员”,施工数据实时传达至项目智慧管控平台,“智慧大脑”赋能项目高效生产。
BIM智慧为安全生产护航
洛河百万千瓦机组项目7号机组建筑加工场仅有2500平方米,这里既是现场主干道的“要塞”,又是塔吊运转材料的关键区域,面积狭小可谓是“螺蛳粉壳里做道场”。
在3号塔吊施工时,由于现场道路进行封闭管理,施工人员需要从东侧道路绕行,保证现场施工安全推进。“我们通过BIM技术提前针对进行三维场布,1:1动画模拟施工过程,结合机械作业半径,将吊车的施工区域及材料堆放场地等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实现施工平面的科学布置。”洛河项目负责人田源说道。
高耸的烟囱,宏伟的水塔,这些无一例外成为“能源基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数字烟塔模块就是项目智能建造的一大亮点。
“我们提前进行技术攻关,通过BIM技术对烟囱和冷却塔关键部位反复模拟演练,为主体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田源对记者讲道。
据介绍,借助平圩项目烟塔施工的高效推进,建筑集团在洛河项目进一步优化,不仅在模板排版深化设计、混凝土量统计大有妙用,在将BIM模型与工程WBS划分绑定的同时泓利财富,实现对进度的精准追溯。
创利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